2014.10.03
近幾年,因國際金融風暴後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國內遺產稅與贈與稅負大降的情況下,引發資金湧入台灣房市,使得全台城市在平均兩成的閒置下,每年竟有一成以上的漲幅,台北市房價所得比超過十五倍,已達國際認知的泡沫標準。
對有自用住宅或擁多戶房產投資者,房價上漲或許是資產增值或投資獲利的成果;但對年輕族群或尚未購屋者,高房價為未來生活壓力的主要根源。因此繼廿五年前無殼蝸牛運動後,本周末有超過六十個社團支持的巢運將捲土重來,抗議台灣居住權利的淪喪。
面對此股來自民間自發的抗議行動,政府實不應以一般的社會運動個案等閒視之,甚至以選舉語言敷衍搪塞,而應從政府治理及政策規畫是否失能角度反省,落實民生居住的能力及權利。
不動產價格,雖應尊重市場機制,但如同言論自由一樣,投資者雖有投資自由,然當因低利率低稅負導致囤房與不出租現象,使得實際供給失調,即為市場失靈,政府即應調整貨幣、財稅及公租屋政策進行干預,否則一部分人的居住權利持續受影響時,即為政府失能。無殼蝸牛運動或巢運,即是訴諸市場失靈及政府失能下的公民行動。
有業者反對導正房市政策,強調房價所得比偏高,僅是分母所得過低的結果;或主觀認為無房市投資管道,資金將會外流;甚至宣稱即使不投資房市,這群人也買不起房子。殊不知高房價是政府態度及政策的結果,而囤房者本身即為市場機制下,使供給不能有效釋出之因,刻意忽略囤房行為即為高房價成因。
對政府言,未來政策鋪陳更不應選擇性地僅投擁屋或投資者所好,而應以全體百姓之福祉,以及全國經濟社會之永續發展為考量。如日前主計總處公布,國人平均淨資產比前一年增加四十五萬元,但其中七成來自房價上漲,此結果實際上僅是寬鬆貨幣結果;對無住屋者而言,更是椎心之痛。又如營建署主觀地以用電度數推估空屋率,亦明顯低估全國囤房之嚴重性。
因此政策制定上,政府應祭出「房市三箭」,此三箭之力道長短不一,如貨幣政策及財稅政策屬短箭,必須劍及履及:在稅負政策上宜檢討自用住宅三戶認定之過度寬鬆、非自用住宅稅率的調升、加速未來實價課稅的落實,以及農地及工業用地稅負之漏洞等問題;在貨幣政策上第二屋以上貸款成數限制、首購優惠人頭戶問題,以及因應美國寬鬆貨幣政策之轉向,央行應有更明確之作為,畢竟房價劇漲,央行之寬鬆政策為主要推升原因之一。
而增加租屋供給,為購屋之替代品為長箭,有待中央及地方長期經營。日前宣布將社會住宅供給,於十年內提升「五倍」至三萬四千戶,然供給率僅為總住宅存量之千分之四,長遠之公租屋目標,應至少達到一成,以為政策調節市場之工具;輔以修訂房屋租賃規範,提升租賃雙方之權益保障,提升投資者出租之意願。
近幾年台灣房價高漲已排擠消費支出及生育意願,因此在經濟產業政策上,宜引導資金進入直接投資,以免資金受房市磁吸而排擠經濟動能。
百姓在安居下方能樂業,經濟社會也才能永續發展,在居住相關政策完善修正後,訴求居住正義之公民運動才可能偃旗息鼓。
【2014/10/03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