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聯合報】打房三年,每坪還要二九八萬

文章出處
【聯合報╱社論】2014.04.23

內政部日前公布房價所得比,台北市榮登全球買房第一難,平均要十五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到一間安身立命的房子,不但超越了香港,也凌駕倫敦。馬總統執政六年來,台灣經濟競爭力不見躍升,國民所得也未倍增,房價卻竄升世界第一。對人民而言,這真是痛苦的「世界第一」。

高房價已成台灣民怨之首,但馬政府似未將此當成施政之首。幾位高官近日都說「我的孩子買不起房子」,江揆則宣稱,政府會努力讓囤屋者把房屋釋放出來,將房價所得比降到十倍以下,卻未見具體方案。內政部長陳威仁鼓勵年輕人遠離台北,下鄉從事觀光業;但難道不知,農村的失業率遠高於城市。京師大員們的鄉愿,由此可見。

財政部稍早對全台豪宅大查稅,大台北地區房價在八千萬以上、其他縣市在五千萬以上者,要追查是否依實價申報及有無逃漏。但財政部鎖定的豪宅,全台數量不過兩萬多戶,只是區區之數。事實上,去年全國房屋交易量高達卅七萬多戶,若僅鎖定「豪宅」,則不免範圍過小,甚至可能因交易者隱瞞、低報及無從追查,而失去政策效果。

政府祭出奢侈稅將近三年,為何房價仍然居高不下?根據今年「全球房地產指南」的一項最新調查,去年台北的房價漲幅高達九.九二%,高居亞洲第三名,僅次於吉隆坡與馬尼拉。往前一年,台北的房價漲幅是全亞洲第二名,僅次於香港;但港府因打房有成,香港房價已經回跌。

在政府實施奢侈稅後,去年台灣第一豪宅「帝寶」仍出現每坪二九八.二萬元的售價,是實價登錄以來的新天價。反觀香港,去年新鴻基地產在九龍推出的超級豪宅「天璽」,在香港政府嚴厲的打房政策下,預售價迅即腰斬四成,跌為中古屋的價格。

比較鄰近國家的做法,台灣的奢侈稅規定,房屋取得一年內轉賣的稅率是十五%,一到兩年內出售稅率則是十%,兩年以上則不必課稅。反觀日本,規定房屋取得五年之內轉賣的稅率高達卅九%,五年後轉賣也要負擔廿%的稅率。這也難怪,近期台灣的投資客大舉到日本投資房地產,都踢到鐵板。

過去三年,政府的打房政策一直處在小規模(僅限豪宅)、小範圍(聚焦雙北)及短期限(兩年內轉售)之間遊走,打擊目標僅鎖定投資客,而不從源頭控管炒房資金的來源,也不敢使用奢侈稅及實價課稅雙稅並進的政策,甚至連「打房」的字眼都避免使用,唯恐影響市場。這種「抓龜走鱉」的政策,也難怪奢侈稅實施三年以來,台灣房地產只是「量縮」而「價不跌」。

財政部長張盛和說:不用一直看「帝寶」,它只是個案,台灣房市已到了強弩之末。但他忘了,房地產一直有「追價」的特性,全台地產都在看「帝寶」,因為它牽動著全民對房市走向的預期心理。反觀香港政府,去年便把香港房地產指標的「天璽」列為首要打房目標;而當「天璽」的售價腰斬後,香港房地產銷售量便跌了近六成,投機客的預期心理瞬間崩解,也就失去炒作空間。

比較近期亞洲國家打房最具成效的香港與日本,可發現兩項重要特性。首先,香港政府打房重視源頭,特別對外來資金進行嚴格管控。近年香港房價作手多為外來投資客,尤其是大陸富豪;香港政府於前年十月推行「買家印花稅」,對於非港籍的購屋者課徵十五%的房屋稅。反觀台灣,購買豪宅的多為在大陸經商成功的台商,甚至近期香港投資客也轉戰台灣;政府有必要就此進行控管,並實施差別稅率。

其次,日本政府對自住與投資型房屋做有效區隔,避免打擊投資客時也損及一般自住居民的權益。日本政府將購屋「自住」與購屋「出租」作明顯區隔;若是供「自住」,房屋稅及住民稅都只有「出租」者的一半。反觀台灣的房屋稅,對於這兩類卻不加區分,這也讓政府的打房政策失去著力點。

當房價高漲已成民怨之首,政府推動打房政策,卻把房價越打越高,這股民怨勢必會延燒到年底七合一選舉以及兩年後的總統大選,政府有必要採取大刀闊斧措施,以追求成效。

過去,大家對香港「蝸居」的悲慘情境印象深刻,但最近香港政府打房奏效,讓香港在今年退出亞洲房地產飆漲前五大的惡名。我們不禁要問:香港能,為何台灣不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