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聯合報】人文書評/在廢墟中重建台灣

【鴻鴻】2014/6/21

每到驟發性的豪大雨,淹水成災,緊接著大筆治水預算的編列(最新的數字是6年660億),已經成了台灣生活習以為常的輪迴了。水利工程治標不治本,甚至本身即是災難的肇源,這早已不只是環保人士的杞憂,而是市井小民都可以一語道破的事實。然而,這惡性循環到底要伊於胡底?台灣家園到底毀壞到了什麼樣的程度?還有沒有救?紀錄片《看見台灣》帶我們俯瞰現象,吳晟的《守護母親之河》卻一步步探勘及揭露災禍之因,是一份珍貴的踏查紀錄,也是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面對台灣未來的一本啟蒙之書。


濁水溪是台灣的第一大河,流域面積幾占台灣面積的十分之一,也滋育了台灣最大的糧倉,稱為「母親之河」,再恰切不過。吳晟和莊芳華以一年時間牽手行過大小支流,作了一番全方位體檢,見證了山林、水壩、部落、農田、濕地、觀光建設的軌跡。面對遭受斫害的自然美景,詩人自承並非不懂雅興之人,但他卻拋下吟風賞月之筆,揮出批判之劍,實在是因為:「若我也一味附和風雅,歌詠頌讚,又如何排解心中那份不捨的傷痛呢?」

詩人的筆調轉向,也呼應著對生活價值的取捨。自然的毀壞,往往來自不當的建設,導致無可阻逆的水路一再反撲,每當大雨走山,便一次次的桑田變成滄海。清水溝溪的歷史,更令人欷噓:地方保育人士多年努力維護的生態,禁不起霸道的水利工程而毀於一旦。為了防洪,水泥堤防越築越高,阻絕了兩棲生物的生機,更造成遇雨動輒倒灌的危險。橋蓋了又拆、又更改規格重蓋;斥鉅資蓋了「魚道」卻一滴水也分不到;一次次都是工程利益的巧取豪奪,一次次用拙劣的手法塗改,卻再也無法抹消貪婪的印記。

自然與人文實係一體之兩面,對於人文環境的弊端,詩人也不斷提出針砭。從地方的命名(例如把原住民部落硬套上中國的「廬山」之名)、活動的舉辦(例如捨邵族祭儀而推廣以巨龍圖騰為中心的萬人泳渡日月潭活動)、到林務局長年縱容山林的砍伐、民間盛行賞石玩石的「風雅」文化、山地服務團以強勢流行文化取代了原住民小孩的傳承……對自然蠻橫的掠奪,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意識型態深處,無所不在。從「環保」及「永續」的概念出發,我們才有可能在被短視所毀壞的廢墟當中,重建台灣的自然與文化。讀完這本書,重新出發的鼓聲,已鮮明地在召喚。

【2014/06/21 聯合報】

2 則留言:

  1. +賴3242018勁爆茶坊最新推薦
    送絲襪+情趣用品
    續杯半價 +帶朋友半價
    .爽上加爽 本次消費 升級VIP VIP升級鑽石VIP
    VIP好處私密我 諮詢?

    回覆刪除

  2. 娃娃音小隻馬 妞妞+賴8085050 很會撒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