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聯合報】6成薪卡房貸 損消費害經濟

文章出處
【聯合報╱林左裕/政大地政系教授(台北市)】2014.04.24

在反服貿黑潮包圍立法院事件吸引世界關注後,國人的焦點不分黨派及族群地回到最基本的民生問題—低薪高房價所導致的房屋負擔能力低落,連高官們都直言自己的子女也買不起房子的時候,政府是該檢討住宅政策了。

不動產兼具自住及投資的雙重功能,當自有住宅歷經數年的使用後,若能增值獲利,不啻是自住者之福;然當投資者以其閒置資金或高額貸款購屋囤房而排擠無殼蝸牛及年輕族群未來的居住權利時,已超越投資自由的界線,政府即應祭出懲罰的手段,以維護普羅大眾的居住權利,否則即是政府失能。

當前台灣的房屋供給不虞匱乏,甚至部分地區有嚴重的超額供給。在空屋率居高不下的同時,不動產價格卻因低稅率及低利率等雙重低持有成本下節節上漲,近幾年內年漲超過一成的結果使得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急遽惡化,在世界名列前茅;房東的投資報酬率亦已是世界最低,卻仍因低持有的稅負及利率成本而無降價的態勢,業者卻以「打房會危及金融秩序」要脅政府,意圖造成政府投鼠忌器之錯覺。

從數據可看出放任房價飆漲才真正對金融秩序及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首先,我國房貸餘額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值,自廿年前十二%、漲至十年前廿六%、至今卅九%,已超過美國次級房貸前最高紀錄卅五%,表示我國滯留在不動產的資金比例早已使金融市場岌岌可危。

其次,經濟學上所認知的「財富效應」,即不動產價格及股價有互相領先的效應,而在房價或股價上漲後,可因財富的增加而提升消費,進而帶動經濟成長。然自九十九年起,我國的消費支出已與房價成長悖離,表示近年來房價過度飆漲已不再形成財富效果,反而因家戶必須支付高額貸款而排擠其他消費。以目前台灣境內消費占國內生產毛額的六成來看,因高房價所致的消費不振可能是經濟成長疲弱的主因,台北市家戶所得目前有六成是用來繳房貸,所剩無幾如何消費及侈言養兒育女?

第三,因低稅負及低利率的不動產投資環境吸引來自其他產業的資金,炒房的高報酬也排擠了其他產業的投資,沒有直接投資,工作機會不足,當然又對低薪產生惡性循環。

江揆理想中調降房價所得比至十倍,有待引導分子房價的下跌及使分母所得的上漲,牽涉的不僅是藉稅負手段逼出囤房者,更需引導資金回流產業的直接投資及增加就業機會。具體做法包括財政部應對非自有住宅稅率的檢討及增值稅的調整、央行應提高非自有住宅貸款的利率及大幅降低其貸款成數、甚至限制貸款、內政部及地方政府應廣設出租住宅以為購屋需求的替代品、公平會應仿德國作法積極查核排擠大眾消費權利之囤房炒房者。在下一代無法負擔房價之際,政府相關部門若再只是打假球虛應民意,不僅終將受到民意的反噬,也將使台灣步上美國及西班牙不動產泡沫破滅金融風暴的後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