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聯合報】106歲的YAGI 如果強遷怎過活?

【楊渡/中華文化總會祕書長(台北市)】 2012.08.09 11:14 am

三年前,莫拉克風災後,許多人問:為什麼原住民不願意離開危險的山區,到平地安全的地方生活?為什麼要年年路斷水淹土石流,年年救災?這不是在找死嗎?

今年的颱風蘇拉依舊如此。秀林、阿里山、宜蘭諸多山區路斷屋毀,隔絕無援。「把他們強迫遷下來吧!」許多人呼籲說:至少都比年年修路救人省錢省事。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舉雪霸山上一個YAGI為例證。她今年應該一百零六歲了。一○一歲的時候,她的孫女在山下和男人生了一個女兒,因為男方不願意扶養,滿月不久,就帶回山上,YAGI靠著老人年金,買奶粉餵曾孫女。等她六、七個月時,錢不夠用了,就餵她米湯。平時她在山野間收一點地瓜、芋頭、竹筍過活。有時撿到野靈芝,就像中了彩券。這樣,她把曾孫女養到了五歲多。試問,如果在山下,她要如何過活?

山上沒電有泉水,山下她沒錢交水電費;山上她有機會摘野生竹筍或靈芝,山下她一百多歲,去那裡找工作?山上她採地瓜野菜,山下她飢餓了,去什麼地方找食物?不僅是因為她年紀大,平地的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了,何況是人生地不熟的原住民?

是的,山下不會有土石流,但天天都是生存的威脅。山上有土石流,但只有颱風來的時候才有危險,平時還能種菜摘果生存。試問,土石流威脅大?還是山下的生存威脅大?這選擇難道不夠清楚嗎?

對都會的中產階級來說,或許這只是像小說裡寫的「飢餓遊戲」,但對原住民來說,卻是艱難的「生存戰爭」。很悲哀,很無奈,但很現實。

另一個典型的例證是請偏遠地區的小朋友來台北看演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文化界曾有人建議:要搶救文化展演的蕭條,要平衡城鄉差距,讓文化為全民共享,政府每年應撥出經費,購買兩廳院或其他展演場所的門票,提供偏遠地區的學生來觀看,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分享文化的果實。對文化團體而言,這也是最實際的支持。

這立意非常良善的願望,做起來卻有很大的困難。因為,對偏遠地區孩子來說,這不只是看一場展演,而是一次長途的旅行。要支助一個花東、高雄的孩子來台北看展,門票有了,但旅費呢?看完夜間演出無法返回南部,要在台北過夜。住旅館、吃飯都要錢。這些錢,遠遠超過一張表演藝術的門票,那個偏鄉家庭出得起?更難的是,能不能找到老師來承擔照顧責任呢?

這才是問題的核心。然而,缺乏底層生活體驗的都會人,實在很難想像匱乏的悲哀,也很難想像生存的艱難,會逼使人走向危險的邊緣,在邊緣討生活。

政府也好,慈善團體也好,請走出台北的都會思考;在良善的救災美意之前,請從底層真實生活出發,為生存艱難的人多想一想,相關政策的擬定與落實,才會有民間的根,才能讓人民有感覺。施政的有感無感,最根本的差別,就在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