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中國時報】奢侈稅短空長多 該堅持到底

原文網址
2011-03-02 中國時報 【本報訊】

俗稱「奢侈稅」的「特種貨物與勞務銷售稅」草案,上周四在財政部向馬總統報告後,正式拍板定案。對馬總統決心推動這個以壓制房市投機為主的法案,我們深表肯定。不過,對後續法案的立法推動,我們也必須先提出警示,短期內房市、經濟可能受影響而向下修正,政府必須有心理準備及因應措施,同時對此制度的推動堅持到底。

奢侈稅草案中,雖然對三百萬元以上汽車、私人飛機、遊艇;五十萬元以上的高級俱樂部、高爾夫球等都加徵十%的奢侈稅,但其核心、同時也是社會最關注者,當屬對二年內頻繁買賣非自用住宅、建築空地、商業大樓者,課以十%到十五%的交易稅。後者主要是為抑制因投機客炒作導致房價飆漲的畸形現象。

國內房價從二○○八年開始飆漲,中間因金融海嘯而小幅回檔,接著又看回不回的直線上升。去年底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已達十一.一倍,新北市亦達八.九倍,北市預售屋平均價格已飆破七十萬元,所有數字都創新高。對三六○萬月入不到三萬元的上班族而言,在都會區購屋找到安身立命之住所,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高房價一直是「民怨之首」,其來有自。

在住宅回歸其「居住功能」的正常情況下,房價與所得應該成相同比例的成長,但現在的情況則是:所得紋風不動,房價卻不斷飆破天價。從二○○八到去年底,北市平均房價上漲近兩成,部分菁華區域則上漲到五成以上。如果從這波房地產景氣循環的低點起算,則價格上漲超過一倍;部分新北市區域如新莊副都中心等,更是在短短一、二年內漲了一倍。究其原因,除了市場利率低、資金寬鬆,有利各種資產泡沫成長外,國內房市交易制度「對投資客友善」,更是助長投機、讓房價高漲的重要因素。

在不課徵資本利得稅的制度下,動輒數百上千萬的賣屋所得,幾乎全由投機客落袋。如此友善又一本萬利的房市課稅制度,稍微有資金者自然視房市投機為追求暴富的最佳投資管道。結果是房價上漲聲中,投機客如雨後春筍的冒出、投入,然後又再進一步助長房價上漲,這個循環最後往往以大崩盤作收。由業界估計都會區房屋買賣交易中有五成以上是投機客所為,即可窺知投機客對助長房市上漲的「貢獻」。

因此,對這次政府推出奢侈稅,目標對準房市投機客,我們認為對匡正房市這種以投機客為主力,推升房價,然後造成真正有居住需求的庶民望屋興嘆的畸形奇景,應有相當的助益。雖然距離全面以市價課稅,買賣房屋所得納入綜所稅課資本利得稅的理想,仍有相當距離,但至少是跨出了一步。

目前財政部訂定的草案中,把範圍侷限在二年內的非自用住宅、建築用地等買賣,才需要課以奢侈稅(一年內課十五%,二年內課十%)。我們認為已相當合理,其影響與打擊範圍已限縮到完全針對房市投機客,對大部分民眾可說毫無影響。不過,我們認為財政部仍應考慮再提高課奢侈稅的年限,增加到三年內課以七%的規定。坦白說,一般投機客與養地者,大部分以三年內脫手為目標,最久不超過五年。例如著名的聯勤信義土地,轉手時間大概是二年多,二年多獲取近三十五億元的利益。如果訂五年或許過於苛刻,三年應屬較中庸且「合乎市場運作」。

如果奢侈稅順利推動,完成立法,且發揮其打擊房市投機的效果,可想見必然發生房市投機客減少、房價需求減少、房價下滑;影響所及,房地產關聯產業─從第一線的建設公司、房仲業、房屋裝潢、甚至較周邊的代書,都會下滑;金融業則可能會承受到部分呆帳,不過金融業因央行及早出手調控做風險控管,問題相對較小。但不論如何,整體經濟可能受波及,政府對此奢侈稅在經濟與產業上的後續效應,應有心理準備及因應措施,萬不可看到房市下滑、景氣趨緩,又慌慌張張的宣布「暫緩推動」。

坦白說,這波的房地產飆漲已背離經濟基本面,連不少正派的建設公司都看不下去,憂心再走下去就是大崩盤。政府此時推動抑制投機的方案,短期固然影響房市景氣,但長期而言,卻是讓房地產業能永續經營,而不是在暴漲暴跌的泡沫中輪迴。期望政府能有決心、有方法,在抑制房市投機上收到成效;更希望立法院諸公能支持此法案,不要真被房市投機大咖講中─「立委都是財團建商代言人,奢侈稅過不了立法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