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聯合報】社會住宅成競選支票 只怕是畫大餅



藍綠候選人競相推出社會住宅興建藍圖,但大台北早有類似社會住宅的平價住宅,建物相當老舊、破敗,居民也常遭「標籤化」等歧視,無法發揮實際作用。
記者屠惠剛、游順然/攝影
 
【聯合報╱記者何醒邦/專題報導】

飄雨的秋夜,劉小姐一家八口擠在屋齡卅幾年、十二坪大的空間裡,這裡是萬華福民平宅,三口以上低收入戶家庭即可申請,每月僅需繳幾百元維護費,但樓梯間電線雜亂,牆上漏水汙漬、壁癌隨處可見,社區內三教九流都有。有居民說,「我們都不敢講自己住福民」,諷刺的是,入住還得排好幾年。

30年平宅 入住要排數年

「與其靠政府,不如靠自己。」劉小姐說,還好她的子女已經長大,很快就可賺錢養家,她把自己當成「過客」,但別人未必這麼想。

今年選戰,藍綠兩黨開出的政見支票轉向,不再比「年金發多少」,改拚「社會住宅蓋多少」。

在房價越攀越高的北二都,現在最夯的話題是「社會住宅」,藍綠候選人競相推出興建藍圖,好像誰喊得大聲就能當選。這場景彷彿當年每逢選舉必加碼的「敬老津貼」(老人年金)翻版,只是「標的物」大不同,以前送「年金」,現在送「房子」。

面對高房價的強大民怨,藍綠候選人畫出琳琅滿目的各種住宅方案。

例如內政部宣布明年將在大台北釋出一千多戶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讓年輕人與弱勢族群擁有安身立命的家;又如台北市政府也要蓋數千戶公營住宅,還要用空總現址蓋「小帝寶」。
營建署也在林口保留「合宜住宅」的百分之五作出租住宅,財政部國產局則以標售地上權方式在台北市蓋銀髮族、學生等公益住宅;民進黨也宣布,將社會住宅內容納入「十年政綱」。

只怕是選舉時講講?

但各種住宅定義差異甚大,缺乏長期思維與配套內涵,像是「速食」政見大餅。

其實,大台北、高雄早就有類似社會住宅的出租國宅與平價住宅,但數量極少。

社會住宅聯盟統計,約只占全國住宅總量七百多萬戶的百分之零點零八;因管理機制不夠明確健全,都有流通率低、大排長龍的問題。

台北市東區仁愛路,靜巷中有幾棟突兀的老舊建物,這卅幾年前蓋的延吉平宅,單親媽媽楊小姐一家三口排了四、五年才遷入。楊說,這邊環境對小孩較好,其他平宅她「碰都不想碰」,只想趕快脫貧。鄰居們最近都在聊社會住宅,雖感覺政府有誠意,但仍不免疑惑,「會不會只是選舉時講講?」

官員也吐槽 根本玩假的

「以前的國宅,就像現在的社會住宅」,營建署官員說,國宅曾經問題百出,包括轉賣、管理、品質等問題,許多都成了「蚊子館」;但都市精華地段國宅,卻是搶破頭,造成「國宅豪宅化」現象。

也有其他部會官員私下透露,政府敲鑼打鼓推社會住宅,根本是「玩假的」,因政府目前就有很多土地可直接用來興建社會住宅;但行政院大費周章要各部會提供土地,等到會勘等程序走一圈,選舉都選完了。

【2010/11/08 聯合報】


社宅怎麼蓋?誰來管? 把政策講清楚

【聯合報╱記者 何醒邦】

以往每逢選季,各黨派候選人為討好選民,總是會端出「社福牛肉」,紛紛玩起「加碼」遊戲,老人、老農津貼即為一例,你喊三千,我就加到六千,看似為老農爭取權益,骨子裡要的卻是選票,但財政根本無法負擔,只好挖東牆補西牆。

今年選舉支票簿上內容改變了,往年的年金數字,晉升成不動產筆數。

在高房價潮流中,買不起房子的人不只低收入戶,年輕上班族、剛成家者、在外求學求職者、老年人,都是高房價受害者,若不提供社會住宅,任房價飆漲,相對剝奪感將越來越重,加深兩極化現象。

但政治人物太聰明,找口號、炒短線功力一流,不在房價與所得問題上動腦筋,而是端個漂亮的口號或政見(例如「小帝寶」),或先丟個一千戶社會住宅出來,這是哪門子的住宅政策?而且,土地在哪?怎麼蓋?誰來管理?這三大關鍵,也沒說清楚。

例如,朝野公認要先達到的「百分之五」社會住宅戶數,在大台北百分之五是十幾萬戶,一整年的籌畫都嫌不夠,何況是選前一個月的試水溫方案?欠缺規畫,不僅缺乏誠意,草率決策,更可能重蹈國宅的前車之鑑。

目前民眾對社會住宅尚屬陌生,需要的是充分的對話與了解;另外,法源不足,也要加速住宅法的推動。政治人物不妨師法國外,例如新加坡「組屋」、香港「公屋」、歐洲的完善社會住宅政策,皆由國家力量介入,並經過縝密的規畫與討論,讓多數民眾真正「住者有其屋」。

社會住宅,千萬別只是選舉時講講,也別以為推出一、二千戶就能解決民眾買不起房子的問題,主政者必須推出完善的整套方案,否則將淪為畫餅充饑的空頭支票。

【2010/11/08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