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中國時報】傾聽 先自省而後奧援 建立公民社會的第一步

【林欣誼/專訪】

知名作家朱天心認為,政權、政黨都是一時,只有人民是真實永久的存在,因此台灣邁向未來必須優先強調的是「公民責任」。不管苗栗大埔、六輕或三鶯部落,每個人都應該去關心、聲援其他人的聲音,並以「聆聽」做為建立「公民社會」的第一步。



以下是朱天心訪談記要:
問:您眼中廿年後的台灣社會面貌?
答:未來的台灣將從中央體制的政府,走向「城市性格」的國家型態,過去二、三十年來壓著台灣的國族夢魘將隨之消失,但接下來要擔心的卻是市場及資本主義的宰制。
     
在一個中央政府強大的國家,政府至少對文化、弱勢族群會花錢照顧,但一個城市、中產性格的國家,政府對弱勢沒有照顧義務,弱者只能自己默默離開,文化將只是市民休閒活動的欄目之一,文化也會落入成為資本主義的遊戲,所以我對台灣的未來其實很悲觀。

問:台灣社會應該透過選票要求政府重視弱勢、文化?
答:民主制度的選票本來是要用來教訓沒做好的政府,但這幾年我們完全沒有教訓到他們。我在廿年前會憤怒,政府應該做些什麼沒有做到,但現在我不是不憤怒,而是對象龐大到,我不知道要指責誰、期望誰。

我一直期待的是「小政府」,因為執政者能做的不多,所以我開始強調公民責任,這不是對民主灰心,而是我認清了政權、政黨都是一時,只有人民是真實永久的存在,是我們自己要去面對生活的處境。

問:談到公民責任,您認為建立公民社會的當務之急?
答:目前台灣公民運動的走向是「巴爾幹半島化」的,也就是破碎的、地方主義的,只關注小社群的利益和意識型態。比如大學生付了很大一筆學費,所以要求學校的餐廳好一點、宿舍設備好一點,這跟公共領域毫無關係,說「公民」都太好聽了,他們只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我出了這個錢,所以我要享受這些權利,而沒有自省能力。

如果有一天學生能夠檢討財團在校內蓋了太多場館,要求財團捐出部分獲利給公益團體,那才是一個公民運動。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去關心、聲援其他人的聲音,不管苗栗大埔、六輕或三鶯部落,至少聆聽是第一步。不要以為自己永遠會是社會的主流,事實上,難保哪一天你也會碰到很難為外人所知的困境,到時你提出自己的訴求時,也才能得到外界的奧援。比如金融海嘯時,那群過去看似生活優渥的竹科人,不也在一夕間失去工作?

2010-10-01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